展示着与一家食品厂的洽谈记录,“他们想开发竹炭月饼,让我们提供原料。
”合作社的规模在短短半年内扩大了三倍。最初只有七户人家入股,
现在全村 80% 的农户都加入进来,连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汇款回家,
要求承包竹山。张魁制定了 “统一采伐、统一加工、统一销售” 的三统一原则,
还请了林业站的专家来指导科学砍伐,确保竹林可持续利用。但矛盾也随之而来。
村民陈老三仗着自己是张魁的远房舅舅,偷偷把未达标的竹炭混进成品里,
被质检组查了出来。张魁坚持要把这批货降级处理,
陈老三却拍着桌子嚷嚷:“不就几块炭吗?城里人哪看得出来!你这是胳膊肘往外拐!
”“质量就是生命线,” 张魁把检测报告摔在桌上,“如果这次放过,下次就会有人效仿,
我们的牌子就砸了!” 李薇在一旁冷静地说:“三叔,您这批货按次品价收购,
损失由合作社补贴一半,但下不为例。” 最终,陈老三黑着脸签了字,
但从此见了张魁就绕道走。更棘手的问题出在资金上。随着订单量激增,
炭化炉已经供不应求,扩大生产需要购置第二台设备,但银行贷款审批缓慢。
张魁和李薇跑了三趟县城,终于争取到 “乡村振兴贷” 的额度,但抵押手续繁琐,
眼看就要错过春季销售旺季。“要不,我把城里的房子卖了?” 李薇突然说。
张魁正在核对账目,闻言猛地抬头:“那是你爸妈给你准备的嫁妆!
”“现在合作社就是我的嫁妆,” 李薇笑了笑,眼里却有一丝坚定,“等以后赚了钱,
我们可以盖更好的房子。”就在这时,村支书王大爷推门进来,
手里拿着一个红本本:“魁娃,薇丫头,镇里刚通知,你们被评为‘返乡创业示范项目’,
奖励二十万!” 他身后跟着几个扛着摄像机的记者,闪光灯瞬间照亮了堆满竹炭的车间。
资金问题解决了,新设备很快到位。张魁趁机建立了品控部,李薇则开发了会员管理系统,
给每个竹炭产品都贴上了二维码,消费者扫...